尤物书屋 - 其他小说 - 锦衣状元在线阅读 - 第六百三十五章 代君王日常

第六百三十五章 代君王日常

    @@朱浩留翰林院为修撰之事,暂告一段落。

    没人再提把朱浩调出去,杨廷和父子暂时也不会再对他委以重用,这对朱浩来说,反而显得很轻松,不用再理会那么多腌臜事。

    这几天唐寅也不在京城,开矿什么的全都在顺利进展,朱浩也不用每天都批阅奏疏,但每过两三天还是会有一些相对重要的奏疏送到他这里,非要由他来批复,尤其是朱四自己搞不定的事。

    「……朱先生,这几天陛下勤勉,每日都批阅奏本到深夜,多数都能应付自如,但还是有一些……需要您相助。」

    张佐这天出宫来,显得有些为难。

    嘴上把朱四形容成明君圣主一般,但朱浩知道,朱四平时所谓的忙碌到深夜,不可能全都在看奏疏题本,有些时候也会玩耍。

    不过像朱四这样刚登基,就体现出如此用心治国的皇帝,也算难得了。

    毕竟大明王朝历代皇帝中除了太祖、成祖以及崇祯外,多以懒惰著称,再加上大明不设丞相,很多事务需要皇帝亲自决定,成华、弘治和正德等朝内阁成员,更多是起到秘书和顾问的作用,只有眼下的内阁首辅杨廷和,做到了事实上宰相的职位,对新皇形成极大的钳制。

    「一共十二份。」

    张佐将厚厚一叠卷宗送到朱浩面前。

    分题本和奏本,列在两边。

    有些在外人看起来很简单的事,但涉及朝中政治权利斗争,尤其是吏部所奏人员迁选调度等,在朱四看来都应当跟杨廷和好好博弈一番,虽然只有区区十二份,但正常批阅起来,可能也需一两个时辰。

    张佐恭敬地把东西放下,起身到了隔壁,不打搅朱浩翻阅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第一份便涉及朝廷礼仪之争。

    大臣联名上奏,一是确定张太后「昭圣慈寿皇太后」的封号,请求在武宗妻子夏皇后名号,上「庄肃」尊号。

    「昭圣慈寿皇太后」是张太后的封号,大礼议之争,一直都是嘉靖初年君臣博弈的主战场,对朱四来说,要加封张太后,等于是打他的脸,尤其是自从蒋太后入宫后便一直跟张太后不和。

    说白了就是张太后看不起「兴国太后」。

    你只是一个小宗的王妃,怎么能跟正统的皇太后相提并论?

    就因为你儿子被我过继过来?你要是不乐意,大不了我过继别人家的……反正谁当我儿子谁就能当皇帝。

    就是这么得意!

    在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下,张太后在皇宫内于一切礼仪、待遇上压制蒋太后,逼得蒋太后没什么脾气。

    没事蒋太后还得经常去给张太后这个「皇嫂」请安。

    对宫廷礼数来讲,这不算什么,你蒋太后入宫,得到了正宫太后的待遇,体会到皇帝的孝心,这一切都是我赐予的!

    你要是不乐意,大可回你的兴国地界,何必留在皇宫找气受?

    现在大臣也在帮张太后明礼,而在张太后封号问题上,年初就已有定论,现在不过是正式遣人祭祀,以告天地。

    此奏疏其实朱四可以自己来批,但他实在气不过,便丢给朱浩,让朱浩以自己的笔迹批复,等于是眼不见心为静。

    朱浩的批复很简单:「……遣定国公徐光祚、武定侯郭勋、惠安伯张伟、祭告天地、宗庙、社稷。」

    既定之事,没什么好争,那就祭告呗!

    无非是派谁去的问题。

    在京勋贵很多,谁去都差不多,给个事情做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接下来第二份、第三份奏疏,跟第一份大同小异。

    上面是给张太后和夏皇后上尊号,下面轮到给邵太妃,也就是「寿安皇太后」上封号,人没死,还没有谥号的问题。

    在就是蒋太后的封号问题。

    邵太妃和蒋太后,一个正式的封号是「寿安皇太后」,一个是「兴国太后」,蒋太后甚至连

    「皇」字都不能加。

    至于遣官祭告,也都不能越雷池一步,让几个勋贵一并祭祀就行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前三份都是跟大礼议相关的事情,涉及到皇宫里四个尊贵的女人。

    因为大礼议,在清宁宫火灾后其实就已经有了论调,没出什么意外。

    本来朱四知道有人在宫廷放火,想要追究到底,但无论是朱浩还是蒋太后,都劝说朱四不要追究到底,这把火等于是对朱四的一个警告,并非天意,而是别人对他母子的一种恐吓,现在之事烧清宁宫偏殿,下一步可能就是烧正殿。

    不能把政敌逼得太紧,而且现在杨廷和当朝,张太后声望也在,好不容易因开矿之事皇帝和张太后关系有所缓和,那就得过且过,等以后你皇位坐得更加稳固后,再来论礼也不迟。

    如此情况下,后续的封号、尊号等问题,基本都是顺理成章,朱四不是不能批,是不想批。

    而从第四份奏疏开始就全部是朝政问题了。

    第四份奏疏并不涉及京城事务,而是应天府,也就是南京锦衣卫之事。

    自从朱棣迁都后,南京锦衣卫的养护就成了历史遗留问题,早在景泰年间,就有地方奏报:「南京锦衣卫等卫屯田旗军,多在应天并直隶庐州、滁州等处地方屯种,递年夺占民田,不纳子粒。」

    朱四登基后,南京守备太监戴义,此人也属于被排挤的一派,身处江南急需立功,想早些回京述职,便在正月奏报南京问题。

    「……南京锦衣、江淮等卫,原设水军马快战船。永乐间迁都北京,遂专以运送郊庙献新及上供品物,军需器仗。其后管运内臣,假托虚增,肆为女干利。」

    当时的请旨内容,是要裁撤舰船。

    而正月朱四的回复,是「不宜纷更,如弘治年例,以后不许再议增减」。

    这份诏书下去,南京锦衣卫还是有办法赚钱,就是以巡江官校的名义,敲诈勒索过往船只,再次引来民怨沸腾。

    朱浩代皇帝批复:「革锦衣卫巡江官校。」

    来个一了百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第五份。

    涉及到杨廷和弟弟杨廷仪。

    朝中有数名言官,以其贪赃枉法,对其参劾。

    此人历史上于正德十六年,嘉靖帝刚登基时,便被给事中方凤给参劾贪墨枉法,当时杨廷仪便以疾病为由请辞回乡,而因为朱浩的出现,新皇跟杨廷和势力相斗异常激烈,以至于方凤参劾杨廷仪之事并没有出现。

    这就是蝴蝶效应的影响。

    到现在,杨廷仪仍旧是「病休」,只是从兵部左侍郎的位置上退下来,却一直留在京城养病。

    年初病差不多好了,杨廷和觉得跟小皇帝的争斗有些力不从心,便想把弟弟调回朝廷,在旁辅助。

    朱四提出开矿后,杨廷和有意重启易州山厂,以杨廷仪以户部左侍郎来兼领此差事,一来是让杨廷仪打进户部体系,干扰小皇帝在户部内有可能进行的改革,再就是以易州山厂的供求关系,影响唐寅开采的煤炭供应。

    但杨廷仪这个人……

    有点像杨廷和的二儿子杨惇,完全是扶不起的阿斗,没有杨廷和那么深谋远虑,不是做大事的料。

    说白了就是一心想捞银子

    ,中饱私囊,名声狼藉。

    杨廷和要不是看在杨廷仪有点能力,又是进士出身,否则也不想用这个弟弟。

    朱浩的批复很简单。

    不是有人参劾杨廷仪吗?

    那就安抚之。

    将参劾的人训斥一番,并对杨廷仪一番褒奖,对其能力予以充分肯定,全篇不提任何有关杨廷仪人品问题,也不提其跟杨廷和的关系,总的来说……就是朕知道你有罪,但就是不治你,让你下不来台。

    入历史上一样,都是想方设法吧杨廷仪逼走,除非杨廷和兄弟俩能厚着脸皮,继续让杨廷仪顶着舆论压力留在朝中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第六份。

    武宗皇帝驾崩快一周年了,称之为「小祥」,要派人前去康陵致祭。

    又是朱浩能批但不想面对的问题。

    朱浩代上朱批:「遣驸马都尉蔡震往康陵,总揽祭祀等事……」

    蔡震是明朝外戚,娶英宗第三女淳安公主为妻,正德朝时,以拷问下狱的刘瑾而名声大噪,终正德一朝,一直都负责大明宗府事,明朝的宗人府负责管理皇亲国戚等事务。

    朱四登基,一直想排挤朝中守旧派,按朱浩的计划,那就是不断培植依附于皇帝的新势力。

    所谓的新势力,就是前几朝中,那些郁郁不得志的勋贵,尤其是不受待见的皇亲国戚,主要以宪宗皇帝的后嗣为主,再往前就是英宗的,这些人本来就是皇亲国戚,声望和影响力都在,还容易掌控。

    蔡震很识相,在朱四登基后不断给蒋太后送礼,甚至私下跟蒋轮接触,示以交好之意。

    朱浩这属于投桃报李,让蔡震逐步掌握实权,以皇室宗族的影响力,为小皇帝获得人脉支持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第七份道第十二份。

    全都涉及朝中人事任免。

    并不一定是朝中要害衙门,地方布政使司居多。

    吏部虽然已有人员报上,但朱四多不想遵从吏部的核选,便让朱浩从中做点文章。

    零碎事,朱浩也只能零碎处理。

    -..-到进行查看

    /88/88971/31047131.html